狠狠的日_www一区二区_99精品99_久久久久综合_aaa在线_国产精品高清在线

首頁 > 新聞 > 綜合 > 船市觀察 > 正文

日韓造船業稱雄之路

2013-09-06 07:55:25   來源:中國網    編輯: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不斷調整的政策支持

日韓政府的大力支持是本國造船業得以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戰后,日本制定的《造船法》等造船業相關法律達30多項,以促進本國造船業發展;韓國在60年代提出 “造船立國”的口號,并出臺了《造船工業振興法》等多項相關法律。這些法律從計劃造船、直接補虧、對進口船舶及配套產品限制、對船廠擴大規模或具體產品提供補貼,對技術研發提供資金支持、優惠信貸、促進配套業協同發展等方面,為本國造船業快速發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特別是“計劃造船制度”——政府通過長期低吸貸款和利息補貼鼓勵船東在本國造船,對處于起步階段的日韓造船業高速發展起到極大推動作用。

當然這些法律法規在世界貿易環境日益公平的大環境下逐步取消,從目前日韓造船產業支持政策來看,主要以引導產業轉型升級為主。

韓國政府鼓勵船企向發展海工轉型,欲將海工打造為第二個韓國造船業。日本政府則是通過推進重組、開拓海外市場和培育新經濟增長點等方面扭轉當前造船國際份額下降的趨勢。從具體措施來看,對于船廠或產品的直接補貼、限制進口船舶或配套產品等違背公平貿易原則的產業政策基本取消,支持措施主要集中在加強對科研開發的資助、提供優惠信貸或擔保推動船舶出口、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重組等方面。

從日韓在不同時期對造船業產業扶植政策來看,其總體方向值得借鑒學習。如日韓在發展過程中高(船機庫 位置)度重視技術研發和船舶業相關人才的培養,推動配套業務和造船業務協同發展,采用優惠信貸政策推動產品出口。此外,在歷次經濟危機中,政府積極通過行政、稅收、信貸等手段推動產業結構調整,適時規制造船能力,保證產業健康發展。在產業調整時期,政府通過債轉股等方式協助骨干船企應對危機,重點扶植培育數個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造船集團以維持產業競爭力。

在具體支持措施方面,日本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兩次結構調整時期的部分產業政策值得借鑒學習。如日本政府在縮減產能的同時,積極通過計劃造船、加快拆船、發展公務船(船型 船廠 買賣)舶等方式增加供給;同時針對產能淘汰做好相應的退出機制,在資產處理和人員就業等方面均出臺相應的制度保障;此外,日本政府鼓勵船企利用造船業務現有優勢積極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當然日韓造船業的產業政策中也有一定失敗的教訓。如日本造船業在第一次產業結構調整時實行一刀切政策,對擁有5000噸以上產能的61家造船企業實施了減少15%—40%生產設施的措施,結果是企業規模越大,能力減少越多,導致生產效率趨于惡化。結果損害了日本造船業的競爭力,間接導致日本在全球造船業中領導地位的喪失。因此,任何產業政策在實施時必須以提高產業競爭力為出發點,在產能調整方面不能從平均主義角度出發,應推動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加快落后產能淘汰等。

企業的靈活經營

日本造船企業普遍重視多種經營,在大型造船公司里,主機(產品庫 求購 供應)、起重機(產品庫 求購 供應)等造船必須的機械設備都自己生產。1957年至1962年全球船舶市場停滯時期,日本的造船企業的多種經營讓其渡過了難關,很多造船企業40%以上的工作是造船以外的業務,日后甚至提升至60%以上。這種多元化的經營方式讓日本造船企業擴大了經營市場,并避免了國際船舶業低潮的沖擊。

無獨有偶,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面對全球新船需求急劇萎縮的局面,韓國的造船企業也在大力發展多種經營,避免對造船業的過度依賴。此外,韓國船企還將船市低谷期作為實施兼并重組、構建新業務體系的絕佳時機,發展成為綜合性重工集團。通過兼并重組,韓國造船企業中產生了現代重工(船機庫 位置)集團、STX集團等新財團。這些財團以低成本的收購和兼并實現了快速擴張。在兼并過程中,有的財團逐漸將造船產業鏈的上下游多家企業納入旗下,產生了很強的產業協同效應,如STX造船海洋、STX發動機(產品庫 求購 供應)、STX重工等企業使得STX集團的業務覆蓋了整條產業鏈的多個環節,增強了集團的實力。實際上,日本造船企業也走過這種兼并擴張的發展道路。

面臨中國造船業的巨大競爭挑戰,日韓都在不斷增強自身船舶工業的競爭能力,盡可能地遏制本國船舶工業向中國的轉移,充分發揮技術競爭優勢,積極推行產品差別化戰略。同時,積極對船舶工業進行調整和重組,以進一步提高競爭力作為其戰略的總體方向。

所不同的是,韓國船舶工業更強調實現產業由“量”的發展向“質”的發展的路徑轉變,以便使其及時地實現由成長期向成熟期的順利過渡;而日本船舶工業在強化其技術競爭優勢的同時,則更加注重促進其產業的蛻變,也就是說,積極捕捉新的市場機會,充分利用新技術發展所帶來的機遇,實現其船舶工業的蛻變,遏制其衰退趨勢,構建新的競爭優勢平臺。(夏曉雯 中國船舶工業經濟與市場研究中心高級產業研究員)